
老家河南的生活和故事配资开户流程,点关注、不迷路。
先打开音乐,再看文!!
河南,简称:豫。
所以河南菜,称为:豫菜,河南还有一出名的戏剧,叫做:豫剧。
如今30岁左右以及以上的曾经的孩子,哪个都能哼哼几句豫剧,也能信手拈来几个经典的豫剧唱段名字。
01
2000年前后,已经懵懂懂事女孩子的女性意识觉醒,大概是从花木兰那里开始的,最喜欢唱的是《刘大哥讲话理太偏》,也最能引此经据此典地去反驳男孩子对我们的歧视。
展开剩余87%刘大哥讲啊话理太偏
谁说女子享清闲
男子打仗到边关
女子纺织在家园
白天去种地
夜晚来纺棉
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
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
这段经典豫剧,让我在初中学习《木兰辞》时,对花木兰这个艺术形象加深了理解,使我深深喜欢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,也爱上了这首富有传奇色彩的古诗词。
我小时候的一个小姐妹也关注了我的公众号:晴天,她最会唱《刘大哥讲话理太偏》,也是曾经我身边唱豫剧最好的人,有声有色,将花木兰表演地呼之欲出。一度,我都希望她哪天去参加了《梨园春》,这样我可以对外炫耀一下:我认识她。
《梨园春》在1994年横空出世,由创始人周迪君在河南卫视推出,在我们村里引发万人空巷盛况的时候,我还在读小学。
主持人有一男一女,男主持人是:倪宝铎,儒雅沉稳,幽默风趣。女主持人是:庞晓戈,大大的眼睛,温柔如水的面庞,和曾经长得水灵的金巧巧有一拼。
那时我们每周最期待的事,就是等着看《梨园春》的戏迷擂台赛,看着参赛选手使出浑身解数,争夺第一名,竞赛激烈而动人心魄,我们的心也紧紧跟着选手们扑通、扑通、扑通的颤动着。
那些时光,我们搬着小板凳,蹲守在电视前,抬头仰望着舞台上缤纷多彩的节目,只看得热血沸腾,心潮澎湃。
《梨园春》是河南孩子最早追的综艺节目了吧。
02
父母们爱听《朝阳沟》的经典选段《亲家母你坐下》,《朝阳沟》创作于1958年,很多情景,估计和父母小时候很像,父母也许能从戏剧里找寻曾经生活的影子,所以他们总对这段戏剧倾注极大的观看热情。
身为一个开封人,我们对杨家将和包青天的戏剧更喜闻乐道,《穆桂英挂帅》之《辕门外三声炮》和《包青天》选段《见皇姑》《打金枝》,也是我们较为熟悉,且听着心里荣誉感倍儿增的戏剧选段。
在我们村,似乎男女老少又都喜欢哼哼几句《卷席筒》之《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》,唱的没有哀怨,就是喜欢这样经典、易于流传的调调。
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
一路上受尽了饥饿熬煎
二解差好比那牛头马面
他和我一说话就把脸翻
在路途我只把我的嫂嫂埋怨
为弟我起解时你不在路边
小金哥和侄女哪能得见
叔侄们再不能一起去玩
因为处境凄惨的小苍娃,因为豫剧,登封县,这个地方,在我心里刻了痕。
03
当然,小孩子的我们注意力多数集中在同为小孩子的小选手身上,我们很羡慕他们,又有点嫉妒他们,谁叫他们这么优秀,以至于父母教育我们的时候,又多了一个可以列举的榜样。
记得那几年火了不少小戏剧选手。
1999年,小童星秦梦瑶豫剧《朝阳沟》里的亲家母对唱,她一人分饰4个不同人物、不同性格的角色,她将"老太太"的神韵、语言、动作刻划到极致,成为那一期当之无愧的擂主。
2004年,刚满3岁的孔莹被《梨园春》栏目导演偶然发现,登上《梨园春》的舞台,并且获得了2004年度金奖擂主。《花打朝》“小郎门外连声请,后堂里来了我王氏诰命”,惟妙惟俏的表情、行云流水的动作,给我们留下太过于巨大的震撼,万万没想到,一个三岁的孩子,不怯场,不扭捏,演唱如此流畅。
我三岁时候会干啥啊?打坷垃……
2010年参加过《梨园春》的邓鸣贺,2012年1月,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,成为龙年春晚开门娃娃。只可惜,2015年4月28日,邓鸣贺因白血病发作,抢救无效逝世,年仅八岁。
不过这时,我已经不再追《梨园春》了。
04
之前奶奶住在我家时,她总用收音机听各种随机到的豫剧,耳朵空闲的我,听着咿咿呀呀的唱腔,也会觉得听着挺有意思,唯一缺憾是,没有字幕,不知道具体唱了什么意思。
喜欢豫剧,喜爱看《梨园春》,大约是因为我们血液里融入了听惯豫剧的基因,从我们的祖辈开始,豫剧潜移默化在我们生命中生根发芽。
细心一点会发现,身边五六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,很多人的爱好就是豫剧。
我想大概就跟我们这代人爱好流行歌曲一样,在曾经物质匮乏的年代,听豫剧也很难得,祖辈父辈们一直听不够,一直心存向往,如今得愿如偿,在静默听豫剧的时候,静静地回忆起那些故去的人和往事。
于我,有时候在某个安静的午后,意外听到咿咿呀呀的豫剧调调,心里会莫名一阵感动,很多往事碎片纷至沓来。
该文写于2024年5月。
本文戏剧照片来自网络配资开户流程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,本文实拍图,来自杞县作协党腾飞。
发布于:河南省配资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